74岁高龄骑友心怀万里的快乐骑游

[复制链接]
查看: 724|回复: 0

74岁高龄骑友心怀万里的快乐骑游

[复制链接]
查看: 724|回复: 0
爱上户外

1万

主题

7072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6400

金点子奖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诚信商户

爱上户外 2010-11-15 21: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受更多内容,了解更多户外知识,让你轻松享受户外!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骑行成为更多青年人展示自身体魄的时尚运动时,他不顾74岁的高龄,毅然加入了这个队伍。两年多来,他从蹬着一辆老式28自行车开始骑游中国,至今,已走过1万多公里的路程,他就是董雷激,一个心怀江河万里的老年骑友。 ◎偶然奠基骑行路 “2007年之前,我天天骑着自行车从老区到新区给孙女做饭。”提起自己骑行之路的开始,董雷激说,这一切因照顾孙女而起。 2005年,董雷激的孙女考到新区上高中,当时,已经退休的董雷激便承担起给孙女做午饭的活儿。“我退休了,没啥事儿,就负责给孙女做饭。”他说,每天和老伴王福芹吃过早饭,收拾妥当,他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老区出发来新区,给孙女做午饭。“那时候,我体力可比现在好,从老区骑过来也就是1个小时。”董雷激说,当年,对于六十八九岁的他来说,20公里的路程不在话下。 孙女吃过午饭上学走后,董雷激觉得闲来无事,就又骑车去汤阴玩。他说,从那时起,在他眼中,骑车游玩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就这样,董雷激每天老区、新区、汤阴三地骑行,“我算过,这三个地点正好是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地点之间差不多都是20公里。”而每天60公里的路程对于体能的考验,他则用“小菜一碟”来形容。 于是,董雷激便在这个三角形的路线上日复一日地骑行着,自得其乐。他说,这段经历为今后开始真正的骑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偶遇展开骑行梦 2007年,董雷激的孙子转学到新区上高二,依旧是为了照顾孙子,他和老伴王福芹搬到新区市政府3号院。 搬到新区之后,董雷激不必再像从前那样,骑车继续他的“三角路线”,一时间他不知如何是好。“谁知道,我搬到3号院一看,这儿居然有那么多老熟人1董雷激说,小区里住着很多他熟悉的老伙伴儿,而这些老朋友中间,有很多人是老年骑协的成员。 起初,董雷激并不了解老年骑协,直到他结识了老年骑协的队长宋光延,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我只是听朋友们说起过老年骑协,不清楚它的活动内容和作用。”他说,认识了宋光延以后,经对方讲解,他才明白骑行是咋回事儿。“听老宋讲他们骑车出去的事儿,我感觉特别有意思。”于是,董雷激于2008年加入了老年骑协,正式成为其中一员。 “刚加入骑协那会儿,我特别担心,因为从来没有骑车走过远路,也不敢去外地,不知道走远了是个啥滋味儿。”董雷激说,最初他对远距离骑游感到十分紧张,直到他第一次去了趟开封,这一切才有所改变。 ◎一辆“破”车游天下 加入老年骑协之初,董雷激骑的仍是他那辆老式28大车,“别人都是赛车,就我的是60元钱买的破车,很扎眼。”董雷激笑着说,自己这个“老战友”在日后的骑游中饱受非议。 2008年6月,河南省第七届老年人骑游健身展示大会在开封举行,董雷激和11位老年骑友相约前往,这是他第一次跟大家出远门,满怀忐忑不安。 “第一次出去真害怕。”董雷激说,他既怕自己没有经验拖累大家,又担心未知的路途上有什么不测。“这次出去160公里的路程,说长不长,我硬是骑了一天多才到。”他对自己的速度不是很满意。 “我们到黄河桥时,正赶上修桥,大家只好想办法过夜。”他说,当时恰好到达封丘县陈桥镇,众人决定在当地过夜,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整个镇子里找不到一家旅舍。“镇子里漆黑一片,没有灯光,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骡马店,店里还有歇脚的农民和牲口。”董雷激说,他们12个人挤在一个土炕上,只有一条被子,蚊子成堆地扑到脸上,“那一夜每个人都睡不着,大家就轮流讲故事,挨到天明。”董雷激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 “我没想到骑游竟是这么艰苦。”如此开局着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不过我不怕苦,蚊子算啥,没灯也无所谓。”董雷激说,“那次居然有9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参加,游行当天,开封全市戒严,浩浩荡荡的老年骑游队伍沿着开封的大街行进,近万人一起向开封市民问好,我觉得迎接英雄的壮观也不过如此了。”董雷激因这个宏大的场面激动不已,倍受鼓舞。“这次让我深深感到骑游的意义,彻底爱上了这项运动。” 会后,他和几个骑友决定从郑州返回鹤壁。“那段公路修得特别好,我骑车超过一个又一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就这样,董雷激一路领先骑到了郑州西郊。随后,他独自骑游邙山,次日凌晨5时,开开心心地从郑州返回鹤壁。下午1时许,董雷激刚进家门,倾盆大雨便接踵而至,这种巧合让他倍感幸运,同时更坚定了继续骑游的信念。 ◎行程万里谱新篇 从鹤壁到开封一程,让董雷激了解了骑游。在随后的两年里,他骑行得一次比一次远,足迹踏遍我国12个省份,行程累计逾万公里。 “去开封那一趟,我觉得身体完全能够应付远距离骑行。”2009年5月,全国第十七届老年骑游联谊大会在天津市蓟县黄崖关长城风景区举行,董雷激和8名老年骑友再度出发。 “从5月5日开始,我们一路经过河北大名、武邑、青县、天津市区,最后来到蓟县。”到达蓟县之后,董雷激感觉自己状态良好,径自向黄崖关骑去。“一路上我骑在最前面,并不知道大家打算在蓟县留宿。”董雷激说,“多亏一个年轻人去找我,不然那次我可就真丢了。” 当晚,他们留宿山村农家,第二天一早,两人骑到了黄崖关,登上黄崖关长城的那一刻,董雷激很激动,“我觉得只要勇敢去面对,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随后,董雷激蹬着他的28大车来到了北京。在天安门前,他和爱车留下永久的纪念。“这一路上遇到不少人,有几个骑专业赛车的年轻姑娘看我骑着‘破’车超过她们就说,‘老大爷你太神奇了/这句话让我很激动。”董雷激回忆当初情景时笑道,“她们这一说,让我也觉得自己很年轻。” 最终,他坚持骑回鹤壁,有两个朋友不放心他,硬是陪着老董从北京骑行回家。“这次历时12天,我一共骑了1500公里。”2009年也是董雷激的本命年,在这把年纪里还能有如此大的动作,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2009年重阳节,董雷激邀5个老人骑游山东泰山,他发起了对自我体能的挑战。前后10天时间里,他们穿越山东省莘县、聊城、济南、泰安、菏泽等地,游历了当地著名景点,泰山的雄奇、孔庙的宏伟都让老人们心醉不已。 与此同时,他们这些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骑友也让当地人惊叹不已。“山东当地一个农民见到我们后,很惊奇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还骑车出来。”董雷激说,“这个农民说,他们村里的老人到了60岁就算身体再好,也不出远门,没想到我们几个老人还能骑这么远。” 2010年, 董雷激和伙伴们先后骑到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见识了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领略了广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又经山东、江苏到上海看了世博会,再“转战”浙江、安徽。 “在南京,我们正骑游夫子庙,碰上了当地的记者,南京电视台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当地市民也对我们有这样的魄力十分赞赏。”董雷激说,一路上他遇到无数的好人,众人的热情鼓舞着他不断前进。 2010年9月29日,在上海,董雷激迎来了自己骑行1万公里的纪念日。“当时,我们几个老人聚餐庆祝,我要请客他们不让,最后我给大家添了红烧肉。”董雷激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对我来说,骑行至此是个里程碑,也是新的开始。听说明年台湾将开通个人游,我为此制订了两套骑行方案,我还想到新疆和西藏转转。”对于未来,他有无限憧憬。 ◎骑游成就老诗人 骑游生活不但给董雷激带来健康的体魄,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我本来就喜欢写作,以前呆在家里,常感觉言之无物,思维枯竭,自从出去骑行,灵感就来了。”董雷激说,骑游各地给他写诗带来很多启发。 两年多来,他写了近百首诗歌,“骑游神州”、“翻越太行山”……几乎每到一处,他都能写出五、六首诗歌来抒发内心情感。“这几年骑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河北省灵寿县6个村民去五台山朝圣的情景。”董雷激说,那6个人在公路上三步一叩首,丝毫没有懈怠,那种虔诚深深地打动了他。“其实骑游不就是我内心尊崇的信仰么,他们的精神让我为之震动。”随后,他写下了“佛教”一诗,“生活艰辛毅志坚、只有信仰育英雄”是他送给自己和对方的诗句。 董雷激说,他的骑友中,有才的人比比皆是,不仅他爱写诗,也有人给他写诗。“这不有朋友特意给我写的‘三字经’。”他拿出朋友写的诗作笑得合不拢嘴。如今这些诗歌在他看来,既是思想的凝结也是人生的体会,“我会继续骑下去,也会继续写下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 如今的董雷激说,自己已经跑“野”了,他笑言,“我常说除了在家里不受欢迎,我在哪都受欢迎。”他说自己视长葛市87岁老年骑友尹俊明为偶像,“人家快90岁的人了,身体硬朗,全国各地骑行,我也要像他那样骑下去,老有所为。”
董雷激说:“骑行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我就用这份健康去丰富人生经历,我们老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运动中收获健康和快乐。”
”济源户外网” www.jyhww.com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和谐、真诚、友爱”的人文精神,以“自主、绿色、氧气、阳光、健康、友谊”为宗旨,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群体组成。是户外运动者的家园,也是个人挑战自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济源户外网-天韵茗茶 | 豫ICP备10211396号-1

GMT+8, 2024-12-22 12:14 , Processed in 0.0477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