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印象(五)
8日晨起游五台山.
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且居其首,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关于五台山我想搞清楚几件事:一是文殊菩萨何许人也?二是五台山为什么是他的道场?三是五台山建寺起始于何时?带着这"五台三问",我开始了五台山朝圣之旅.
网上资料显示: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随释迦佛出家.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为众菩萨之首,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相当于如来的文字秘书).在佛教图像中,他常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随侍于释迦身边.释迦牟尼佛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赡部洲(佛教称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释迦佛去世以后,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
关于五台山佛寺的创建,自唐代以来,传说颇多."东汉说"和"北魏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东汉说"认为五台山佛寺的创建,始于东汉明帝邀请摄摩腾来华传播佛法之际,亦即一般认为中国有佛教之初.摄摩腾在洛阳造了一座白马寺不过瘾,又跑到五台山造了一座显通寺."北魏说"认为五台山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帝时,大孚图寺和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的.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对五台山的佛教史实进行过认真的考订.他在《五台山记》中说:"五台在汉为虑掳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大致"东汉说"在佛教界,旅游界传播最广,我们的导游曹小姐就一口咬定五台佛教始于东汉,而学术界多首肯"北魏说".两相比较我取北魏说.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北魏建都大同,孝文帝兴佛,在云冈凿窟,到五台建庙,都在大同近郊,便于朝拜,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二是出于我读书的经验作出的判断.大凡一件事物有的书上说它有,有的书上说它无,有的书上说它出现得早,有的书上说它出现的晚,有的书上说它伟大,有的书上说它狗屁,我的经验是信无,信晚,信狗屁,这样来得保险,而且往往与事实接近.大凡人在作文时往往言过其实,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颇为不易,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诚实的品性.举个例子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小时候读了王安石的两句诗"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当时还以为他登的山如果不是珠穆朗玛峰,也应该是黄山,泰山什么的,后来一看注解吓了一跳:他登的竟是绍兴城里的塔山!塔山高不过百尺,何来浮云遮眼?介甫兄的人品和学问是一流的,象他那样的人都要空口说大话,更何况那些三脚猫和别有用心的险恶小人了.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唐太宗的宗教政策是"抑佛扬道",把道教放在佛教之上,因为道教的创始人李耳(老子)也姓李的,据复杂的考证是李世民的祖宗.佛教是"老子化胡"的结果,是老子出关后到了印度,向当地那些野蛮人进行教化后产生的,然而又传入东土的.虽然如此,唐太宗还是挺把佛教当回事的.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 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僧数百."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我的看法是源于他的负罪感,是为了对他在争夺天下时大量的杀戮行为(尤其是对同宗兄弟的杀戮)表示忏悔.他大做法事超度亡灵,是向被杀的人说声对不起,我给你超度了,咱们的账两清了,你以后别来找我的麻烦了.唐太宗的负罪感在《西游记》的有关章节中有很传神的描写,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吴承恩是我五百年前的知已了.而且我以为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主,与他强烈的负罪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盘算道:我已杀了那么多人,还是赶紧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好功过相抵,免得以后到阎王殿上下油锅.
五台山到了清代又成为了清朝政府搞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场所.五台山仳邻蒙古,又与北京相距很近,自然成为在宗教上进行满蒙沟通的理想之地.清廷在开朝之初就制订了"以黄教绥柔蒙藏"的策略,鉴于蒙古和西藏盛行喇嘛教,并十分崇仰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所以,清朝政府便将五台山开放,供其朝礼.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帝都曾多次朝拜五台山,据说是为了来看顺治老佛爷的,但这是野史的说法,不足为凭.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携蒙古藩王同来,从其所欲",以"示中外一家之心,昭熙朝大同之治".有清一代,河北的避暑山庄和山西的五台山,成为满清牵制蒙古的两枚重要的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