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行
2007年10月13日上午10时许抵达西安咸阳机场,驱车直赴华山。
华山在西安正东120公里处。西潼高速笔直向东伸展,穿过“八百里秦川”,直抵黄河之滨的华山。高速的南侧一条青葱的山脉时近时远蜿蜒曲折,与我们结伴同行。这就是在地理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秦岭,这条东西横亘的大山,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寒流,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一线之隔,风物迥异,由此把中国划分成南北二大地理单元。
秦岭北支由西向东奔至黄河在陕、晋、豫三省交界点的大直角拐弯处嘎然而至,一山兀立,象一个巨大的句号,结束了秦岭绵长的叙述。朱德元帅有诗云:“华山直挺黄河边,雄视东方函谷关。西接昆仑连一脉,千峰万壑护中原。”朱老总虽出生行伍,但古诗写得颇不错,诗如其人,其诗风沉稳质朴大气,象一块石头,挺合适写华山的。这首诗虽然直白,但写出了华山的气势。诗仙太白以他惯有的夸张,一开口就劈头盖脸地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写得更棒。
车到华山脚下已是午时12点,匆匆吃完午饭,赶到索道站乘索道,才知恰逢高峰期,游客蜂至,等了大半个钟头才上了索道,上得山来已近2点。沿栈道向南,过白云峰、擦耳崖,到苍龙岭,一路上道途险峻,风景殊胜。山路或直立如壁,或狭隘如线。人行其中,手脚并用,三步一喘,五步一停,走上个十来分钟就大汗淋漓。我因贪拍风景延宕在后,至苍龙岭才撵上了大队人马,见他们已休整完毕准备原路下山,独有顾叶二君已先期向上。考虑片刻,决定离开大队,向前追赶顾叶二位,于是便加快脚步,向前进发。过飞鱼岭、五云峰,至韩退之投书处,观锦鸡守玉函,到达金锁关。入关,见歧路多出,不知顾叶二位走的是哪条道,不敢再贸然追赶。掏出手机发现已近4点,到了导游规定的集合时间,只得怏然而返。一路脚不踮地飞速下山,至索道站与大队汇合。
华山之奇,一石而矣!虽说无石不成山,其他名山亦多以石名,总有那么几块长相奇伟的石头让人们发挥想象力。或肖形象物巧夺天工,或峻峭伟岸振人心魄。与它山相比,华山之石之奇并不在其片石只岩,而在于它的整座山体就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明代学者王宏嘉言:“山不石不奇,不纯石不大奇。华山十里五千仞,一石也!”准确地道出了华山的地质构造。资料上说:“华山是侵入太古界太化群古老变质岩系中的一个巨大花岗岩体,其主峰及周围诸峰的悬崖峭壁,就是这个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体沿着比较发育的垂直节理脱落而成,因而显示出"削成而四方,直插天际"的独特景观。”
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的石质致密坚硬,极难风化,故山上土层稀薄,植被稀疏,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山体表面的主体为大面积的裸露的岩石,其石色白晰如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座山峰熠熠生辉,发出一种眩目夺魄的光芒。我特别留意于大面积的山石留白与呈带状和点状分布的绿色植被构成的色差强烈的构图,那几抹青黛就象丹青高手随意点划的墨痕,洒脱自如,极富韵味。在华山你用相机随意框取,拍出来的都是一幅品位不错的中国画。
华山诸峰,或挺拔如剑,或平亘如砥,从骨子里透出一种沉郁、雄浑、险峻、爽朗、率真之气,充满了男性的力量。站在华山之巅,让人不禁想起《易经》中的乾卦,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华山就代表着这种精神。如果儒学要寻找一位形象大使,我相信华山是最合适的选择。钱其琛题华山曰:“华夏之根”,此言不差,我极力赞同。
华山此行,惊鸿一瞥,高山仰止,且侔来日。
|